教育孩子时您曾面临的困惑,学而思邀请 9大专家来支招!
2017年,学而思走过了13年的历程,从最早的几十个学员,到现在影响上百万学员和家庭;因为信任、坚守和爱,学而思愿意与家长一道,发现、解决教育孩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中国未来社会培养中流砥柱。
针对家长们的常见困惑,2017年 6月29日,学而思举办“2017教育理念专家研讨会”,邀请 9位知名教育专家,为大家支招。
综合素质教育日益重要,多个院校或开展试点招生
“素质教育”这个词对我们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绝大多数家长仍面临着选择的困惑:教育体系中的评价标准依然以“分数”为主,孩子的时间、精力有限。抓了素质教育,主要功课落下怎么办?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运加认为——综合素质教育日益重要。
2014年,主管部门曾发布涉及教育改革的规定,不仅要求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方面培养学生,还对初高中的人才培养提出重要要求——重视综合素质的评价。
方运加介绍,在浙江等省份,已经在高招中开始八个院校的试点招生:如果最终成绩是100分的话,高考成绩占比 60%,综合素质占比30%,日常成绩占比10%。
好未来(haoweilai-tal)在中国教育在线获悉,日前,海南省教育厅已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从2017年中招开始,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优惠照顾政策将停止执行;给普通高中在招生时有更多自主性,把体艺特长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对素质教育持相对开放的态度,在现行的选拔体制下,做好综合平衡,以备迎接未来的变化。
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在论坛交流中,几乎每位专家都提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以人为本”是基本的准则。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程方平教授认为,教育的核心应与学习者的一生相关,需要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简单的说,就是要让孩子具备一生学习、成长所需要的能力,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可是,家长朋友要问了,我也想要孩子有学习的自主性,为什么总是不奏效呢?别着急,程教授也提出了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感。
“我们既然要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就要知道能力产生的机制,除了动机、兴趣等方面,还需要让学习者了解这个能力或者知识的趣味以及未来能带来的价值,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调动积极性。”
健全的人格需要挫折教育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媒体都会爆出一些孩子的不幸。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爸妈断网......轻则生闷气,不主动沟通,重则有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跳楼、跳河,轻易离开这个世界。
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说轻了怕不管用,说重了怕伤自尊。索性好多家长就一直采用“鼓励鼓励再鼓励,你是世界上最棒的!”来反馈孩子。其实,这或许都忽视了挫折教育存在的重要意义。
孩子早晚会走向社会,不能一直生活在家中的避风港;当他面临真实的世界时,又该如何平衡父母反馈与真实世界的落差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王晓辉提出,需要关注个体的健全人格和挫折教育。
王晓辉认为,“我们培养能力,用兴趣爱好来引导孩子,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他的心理素质。一定要考虑儿童的健全人格,克服困难、接受批评、不畏惧批评或者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是我们的一种心理素质。”
简单说,这就有点像精神疾病诊疗过程中的“暴露疗法”,将真实的信息呈现,消灭恐惧,提高认识。
正视互联网,拥抱变化、迎接挑战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孩子时间的侵袭,让有些家长视之于洪水猛兽。近几日,有媒体报道,家长哭诉某网络游戏的N宗罪。
然而,如果家长朋友们换一种角度思考: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互联网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其“堵”,不如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管理需求,与网络友好相处。
另外一方面,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和学习品质也提出的新的要求。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刚就指出,未来几十年内,大量工作可能将被机器人取代,新时代的教育更应该更多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帮助孩子找到天赋和优势。
这就要求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需要对未来有一个预判,甄别哪些技能可能在未来会被网络和机器人取代,选择一个不可替代性强的努力方向。
成长的路上,总需要一盏灯、需要温暖和陪伴;好未来愿与您一起成为更好的家长。
感谢参与研讨会的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运加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高伟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廖凤林
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王大龙
原《光明日报》主任编辑王玲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王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刚